日前,2023中超联赛,天津津门虎队战胜浙江队比赛现场。 记者 孙震 摄
天津北方网讯:4月16日,2023赛季中超首轮,31681人到场观看;4月21日中超联赛第二轮比赛,17621人冒雨看球; 2023年一季度共有2210场演出,上座率高;“五一”假期我市各类演出场馆预售票2万余张……天津的文体市场火爆起来,天津人的兴致高涨起来,天津城的生活精彩起来。
【资料图】
两场球赛 开门大吉
“1232天的等待,‘水滴’的呐喊又回来了。”“这是我们曾经丢掉的快乐,又能看得见摸得着了。”4月16日,球迷老王几乎是热泪盈眶看完整场比赛。熟悉的场地、熟悉的人、熟悉的蓝白球衣、熟悉的呐喊声……
4月16日,老王和几个朋友到现场观看了中超首轮天津津门虎队与沧州雄狮队的比赛。“这么久没看比赛,真是太激动了,到现在球迷的呐喊声还在我耳边回响,这种同频共振的感觉太棒了。”这天的比赛是19时30分开始,老王和朋友们因为堵车耽误了些时间。“这些年多少次路过‘水滴’,这还是头一回遇到堵车。”紧赶慢赶,他们准时入场。刚踏入“水滴”,老王就跟着嗨了起来,浑身的细胞都忍不住跟着一起跳动。穿上提前准备好的球衣,脖子上挂上久违的哨子,在球迷看台敲起鼓,齐刷刷地喊口号的瞬间,氛围一下子拉满。整场比赛,老王跟着周围的球迷一起呐喊、助威,遇到激动时刻甚至站起身来挥动双手。比赛结束后40分钟,老王才和朋友离开,憋了太久,老王想场场不落地看比赛。
4月21日下午,“水滴”体育场迎来了中超联赛第二轮比赛。天公不作美,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气温也有点低,但完全不影响球迷的热情,“水滴”依然有近2万人观看。记者从公安部门了解到,天津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总队牵头相关单位出动警力900余人、保安员800人,为这场比赛的安全保驾护航。“水滴”附近,依然人满为患,不过秩序非常好,车辆有序前行,球迷排队进场。比赛同样精彩纷呈,球迷的呐喊声响彻体育场。
天津体育局体育产业处副处长张琦表示,这两场比赛是今年天津体育市场的开端,“今年体育场馆的赛事将全面复苏,球迷的热情让我们对今年非常有信心。”张琦介绍,4月下旬开始,比赛活动不断,满足球迷的观赛意愿。
多场演出 叫好叫座
4月22日上午,光华剧院门口异常火爆,马上要上演的新剧名叫《没头脑和不高兴》,这是多少“70后”“80后”“90后”的回忆,如今,为人父母的他们,又带着孩子来看剧场版。刘女士带着孩子在剧场外等候,“我在等我的初中同学,我们相约带着孩子一起来看。”刘女士说,“小时候看过这部动画片,我们班里正好有两个男生,一个傻乎乎的,一个总是发脾气,我们就戏称这俩人是‘没头脑和不高兴’。”说着刘女士笑出了声,让她没想到的是,这剧很火,门口都是排队等候入场的人。
天津市儿童艺术剧团副团长、光华剧院负责人王勇介绍,今年开始演出市场十分火爆。早几年光华剧院的大小剧场同时上演剧目的情况并不多见,而今年几乎每个周末都是同时上演,其间还会穿插一些其他活动。王勇开玩笑地说:“真的是精力准备好了,身体吃不消。”与曾经稀少的观众相比,如今的每场演出上座率都能达到60%以上。
记者从天津北方演艺集团了解到,天津市现有大小剧院场馆共计70余个,2023年一季度共有2210场演出,较新冠疫情暴发之前翻了一倍。“五一”假期期间总计将有366场演出上演,截至目前购票观众已近两万人次。
三年前,王女士办了张文惠卡,卡还没用就遇到了新冠疫情。“我喜欢看演出、音乐会、话剧……喜欢身临其境的感觉。”去年王女士退休了,文惠卡也依旧没有派上用场。“今年演出多,我关注了,这一整年排得满满当当。我准备给自己安排一场‘文化之旅’。”
全年文体 精彩持续
据张琦副处长介绍,今年体育局统筹推进引育国际国内重大赛事、开发体育场馆消费功能,打造“排球之城”“运动之都”城市消费名片,力争全市2023年体育消费总规模实现新突破。5月至年底,将举办天津海河国际马拉松赛、“畅划海河”系列水上活动、健步行活动以及自行车赛。举办天津市2023体育旅游大会,围绕天津山河湖海设置丰富多彩的项目,包含了汽车集结赛、青少年卡丁车体验、重机摩托巡游展、汽车主题市集、京津冀帆船精英赛、山野定向徒步登山、大众亲子户外拓展等一系列体育赛事活动。
另从天津北方演艺集团获悉,今年天津各国有文艺院团都在积极进行新剧目的生产以及经典剧目的演出,这其中有符合天津人口味的津味话剧、名著小说改编的话剧等。各民营演出公司也在踊跃地进行精品剧目的引进工作,知名影星主演的话剧会接二连三上演。同时,今年在天津还将举行多个大型艺术节,上演爆笑情景剧、网红喜剧等。
天津社科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王小波表示,随着文体市场开门红,一些文体活动呈现出的新场景、新风尚,不仅为我市文体市场注入更为丰富的元素,也为新一年文体消费增添了动力与期待。我市各大体育场馆、文化综合体等场所,参与文体活动人群持续攀升,热闹的氛围弥漫着一团旺气,这说明天津人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不断增加,文体消费也在平稳复苏中。(记者 黄萱 本报记者 孙震 摄)